本文作者:访客

地球上最大的毁灭级洪水,如何让干涸的地中海 “起死回生”

访客 2025-05-09 14:02:17 2299
地球上最大的毁灭级洪水,如何让干涸的地中海 “起死回生”摘要: 六百万年前,地中海的模样与如今的旖旎风光相去甚远。彼时,它甚至都难以被称作一片海洋——受板块构造运动影响,直布罗陀海峡隆起山脉,生生截断了地中海与大西洋的联系。失去了稳定的水源补给...

六百万年前,地中海的模样与如今的旖旎风光相去甚远。彼时,它甚至都难以被称作一片海洋——受板块构造运动影响,直布罗陀海峡隆起山脉,生生截断了地中海与大西洋的联系。

地球上最大的毁灭级洪水,如何让干涸的地中海 “起死回生”


失去了稳定的水源补给,这片海域在烈日炙烤下逐渐蒸发殆尽,最终只留下几汪零星散布的咸水湖,四周环绕着延绵不绝的盐层与石膏矿脉。



如今,科学家将这一时期命名为“墨西拿盐度危机”:在中新世晚期,地中海几乎走向了消亡。然而,大约在530万年前的某一天,倘若你漫步于那片山脉,或许会目睹一番奇景:一股细流正从大西洋一侧翻越山峦,缓缓淌下。原来,这些山脉在漫长岁月中持续下沉,直至山峰与海平面齐平。终于,在某一时刻,山体下沉至临界点,海水顺势漫过山脊。




海水一旦突破防线,便沿着山坡奔涌而下,势不可挡。涓涓细流先是汇聚成溪,继而壮大成河。很快,大西洋的海水便以千倍于亚马逊河的磅礴之势,涌入干涸的地中海盆地,为长达60万年的干旱岁月画上了句号。




海水奔涌的速度令人咋舌——当它抵达现今的西西里岛海岸时,流速已达每秒32米,约合每小时72英里。如此迅猛的水流裹挟着空气,形成了堪比热带风暴的强劲风力。倘若你能穿透洪水搅动的浑浊泥沙,或许会在深海中发现一些惊慌失措的鱼类,它们或是被这股从大西洋席卷而来的激流震晕,或是直接被湍急的水流冲击致死。




随着海水重新填满地中海,一个全新的地质时代——“赞克勒期”就此拉开帷幕。“我想,人类从未目睹过如此壮观的景象。”亚伦·米卡莱夫(Aaron Micallef)感叹道。作为美国国家地理探险家(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同时也是蒙特雷湾水族馆研究所(Monterey Bay Aquarium Research Institute)的海洋地球科学家,米卡莱夫长期致力于研究这场被称为“赞克勒大洪水”(Zanclean megaflood)的事件。




多年来,他与团队成员通过整合地质证据与计算机建模,逐步还原出这场洪水的全貌。尽管相关研究仍在持续推进,但这已是科学界目前对这场堪称地球历史上规模最大洪水的最详尽诠释。








现代地中海的诞生之路




米卡莱夫及其团队发现,曾经因干涸而近乎消失的地中海,又在赞克勒大洪水的冲击下经历了彻底的蜕变。




尽管化石记录难以完整解读,但科学家推测,在海水干涸前,地中海曾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海洋,孕育着从远古鲨鱼、鳍足类动物到鱼类、珊瑚等丰富多样的生物。




在墨西拿盐度危机前,地中海约780个物种中,仅有86种成功存活至今。这些生物,包括软体动物、浮游生物以及一种独特的海蛞蝓,大概率是凭借着在海水干涸后残留的小片水域中寻得避难所,才得以在这场浩劫中幸存下来。




洪水来袭时,地中海西部以惊人的速度开始蓄水。据米卡莱夫估算,海水流速每秒可达6800万至1亿立方米,每日水位上涨近10米。不断上涨的海水重压之下,地壳在熔融地幔上缓缓滑动。




巴塞罗那高等科学研究理事会(CSIC Barcelona)的地球物理学家丹尼尔·加西亚 - 卡斯特利亚诺斯(Daniel Garcia - Castellanos),作为赞克勒大洪水研究的先驱,指出这一过程极有可能引发了一系列地震,在周边地区蔓延开来。




随着水位不断攀升,海水漫过西西里岛边缘。东进的水流持续侵蚀陆地,在地表留下数百条长长的山脊,宛如被巨手肆意抓挠过的痕迹。继续向东,海水遭遇一道天然屏障——如今我们称之为“马耳他陡崖”(Malta Escarpment)。




这道屏障将地中海一分为二,使得西部宛如一个巨大的碗状盆地。若要向东奔涌,海水必须先填满西部海域。




当西部海水蓄积至足够高度,便会漫过陡崖顶部,倾泻而下,坠入1.5公里深的深渊,形成了地球上有史以来最为壮观的瀑布——其高度约为尼亚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的30倍。




海水冲击引发更多地震,裹挟的泥沙在东进过程中大量沉积于海底。当地中海东部水位与西部齐平,大地停止震颤,狂风也渐渐平息。随着水流趋于平稳,泥沙逐渐沉淀,海水开始变得清澈。




从海水冲破直布罗陀海峡起,不过短短两到十六年——在地质时间的长河中,这不过是弹指一瞬——地中海便与大西洋水位持平。






生命的漫长回归




从表面上看,所有剧烈变动的痕迹都已消失不见。大西洋的海水悠然流入重获新生的地中海,曾经的屏障与瀑布不复存在。这片海域,凭借着相对温和的海水,已然呈现出与数百万年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相近的风貌。




当希腊诗人荷马描绘生活在西西里岛海岸附近的海怪斯库拉(Scylla)与卡律布狄斯(Charybdis)时,他无从知晓,那个常以吞噬水手的漩涡形态示人的卡律布狄斯,在这片海洋波澜壮阔的历史面前,早已黯然失色。




令人意外的是,无论是奇异的海洋生物,还是寻常物种,都耗费了漫长的时间才在地中海重新繁衍生息。“从地质学角度而言,我们本以为洪水过后海洋生物会迅速重现,但事实并非如此。”维也纳大学(University of Vienna)地质学家康斯坦蒂娜·阿贾迪(Konstantina Agiadi)说道。她曾参与撰写一篇关于盐度危机与洪水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论文。




洪水退去初期,海水中缺乏营养物质,且盐度过高,并不适宜大多数生物生存。洪水前幸存的物种苦苦支撑了数千年,才等到海水环境逐渐改善,迎来新物种的入驻。




即便在今天,地中海的盐度依旧显著高于大西洋。“海水生态环境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恢复稳定,让来自大西洋的生物真正建立起健康的种群并发展壮大。”阿贾迪解释道。如今,地中海已然成为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栖息着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




米卡莱夫表示,尽管赞克勒大洪水发生在数百万年前,但其蕴含的信息对研究地球未来发展意义重大。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冰川融化引发的洪水愈发频繁。虽然赞克勒大洪水的规模远超我们目前所见的冰川融水洪水,但其蕴含的运动规律能够为我们预测未来洪水提供参考,帮助我们模拟洪水路径及其对周边地貌的影响。




阿贾迪补充道,这场大洪水还带来另一重启示:墨西拿盐度危机与赞克勒大洪水彻底改变了世界,且无法逆转。如今生活在地中海的生物,即便精彩纷呈,也与海水干涸前的物种大相径庭。气候变化亦是如此。




“这场洪水犹如一场天然实验,”阿贾迪总结道,“洪水过后,地中海逐渐演变为如今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但即便历经数百万年,它也未能恢复往昔模样。这无疑是对人类修复自然能力的一次检验。若不解决根本问题,即便试图恢复某一物种,也难以如愿。不过,或许会催生出全新的生态系统。”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