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zqbcyol

复盘科兴生物九年内斗:从6.18美元到124美元分红,资本大佬们在抢什么?

zqbcyol 2025-07-27 10:49:53 9
科兴生物九年内斗经历丰富,从最初的6.18美元到如今的124美元分红,背后涉及复杂的资本运作和利益争夺,本文将深入探讨这场斗争背后的原因,揭示资本大佬们在抢什么,以及科兴生物在这过程中所经历的波折和变化。

一场史无前例、总额或高达89亿美元的分红计划,将沉寂已久的科兴生物(Nasdaq: SVA)再次推上风口浪尖。这笔巨额资金的流向,牵动着无数投资者的神经,也揭开了这家疫苗巨头长达九年的权力纷争伤疤。纷争的核心,远不止于眼前的真金白银,更是关乎公司未来航向的生死博弈。

复盘科兴生物九年内斗:从6.18美元到124美元分红,资本大佬们在抢什么?

和解背后:内斗棋局的关键落子
7月23日晚,未名医药(ST未名,002581)的一纸公告,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带来一丝转机。公告宣布,已与杭州强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和解,后者同意将其持有的厦门未名34%股权无偿返还。这看似简单的股权回转,实则意义重大。

厦门未名曾是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科兴生物核心运营实体之一)约26%股权的持有者。2022年,强新资本(李嘉强控制)宣布收购厦门未名这34%股权,被视为其深度介入科兴体系的关键一步。此次和解,是2024年2月法院判决(认定杭州强新非法占有该股权,并判令返还)的后续执行,被外界解读为科兴复杂内斗棋局中,一方阵营的重要“退让”或“纠偏”。然而,这远非终点,科兴的控制权之争仍在激烈上演。

双董事会“罗生门”:谁是正统?
就在和解公告前两周,科兴内部的权力对抗已白热化。7月9日,以赛富基金为代表的股东方宣布,其在特别股东大会上成功罢免现任董事,并选举了由赛富提名的10位新董事,其中阎焱当选新任董事会主席。由于创始人尹卫东在新董事会名单之列,且赛富基金、维梧资本等被视为其盟友,此举被广泛解读为尹卫东阵营重掌大权。

然而,戏剧性的一幕旋即发生。以李嘉强(强新资本实控人,科兴生物当前法律意义上的第一大股东,持股32.3%)为代表的另一方董事会,在7月9日当天即强硬发声,直斥此次股东大会“不合法”。李嘉强阵营控诉:在特别会议有效休会后,赛富及所谓“前冒牌董事会”无权也缺乏法律依据“重新召开”会议,其单方面宣布的投票结果纯属“一场骗局”。更引人注目的是,李嘉强本人的名字也出现在赛富方宣布的新董事会名单中,凸显了局势的混乱与双方主张的尖锐对立。

九年纷争:从私有化到“毒丸”停牌
科兴生物的光环,因新冠灭活疫苗而耀眼夺目。截至2022年底,其疫苗全球供应超29亿剂。然而,光鲜业绩的另一面,是自2016年启动美股私有化计划以来,公司便深陷控制权争夺的泥潭,至今已长达九年。

这场内斗的源头,可追溯至两位创始人尹卫东与潘爱华的分歧。2016年私有化进程中,形成了以尹卫东(技术方代表,获尚珹、赛富、维梧等资本支持)和潘爱华(资金方代表,依托未名医药)为首的两大买方团。表面上是私有化报价之争(尹方提价至7美元/股,潘方提至8美元/股),实质则是公司控制权的终极较量。此后数年,双方冲突不断升级,举报、抢公章、占厂房乃至“断电门”(2018年人为断电造成北京科兴疫苗产品损失超1540万元)等戏剧性事件频发,成为资本市场的谈资。

2024年2月,未名医药公告显示,创始人潘爱华因职务侵占罪和挪用资金罪获刑。随着潘爱华的出局,科兴内斗的格局演变为两大资本阵营的角力——一方是以李嘉强及其强新资本为核心,另一方则是尹卫东与赛富基金、维梧资本等形成的联盟。双方正是当前“双董事会”对峙的主角。

李嘉强:卷入漩涡的第一大股东
李嘉强的介入,为这场内斗增添了更多复杂性。这位拥有东南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哈佛教育背景的科学家兼投资人,通过强新资本在公开市场持续买入科兴股票,逐步攀升至第一大股东位置(目前持股32.3%)。接近其的知情人士强调,强新资本在2016年私有化启动时已主动披露持有23%股份,成为事实上的第一大股东,“隐蔽增持”之说站不住脚。

李嘉强阵营深度参与争斗的标志性事件,是2022年5月宣布以29亿元收购厦门未名34%股权(后经司法程序认定为非法占有)。此举意图强化其在科兴体系内的话语权,却引发了未名医药的刑事报案并最终导致股权被判决返还。

其角色定位亦显得扑朔迷离。未名医药2018年公告曾称强新资本表态支持潘爱华买方团的私有化。但知情人士对此予以否认,称强新资本从未对任何一方做出支持承诺。在对抗尹卫东阵营方面,李嘉强方对2016年尹方董事会通过的“毒丸计划”(通过增发稀释对手股权)深恶痛绝,斥其导致公司股票自2019年2月起停牌长达六年多(股价冻结于6.47美元),令股东错失疫情带来的股价飙升机遇。李嘉强个人出资进行了长达七年的法律诉讼,并最终于2025年1月获得英国枢密院关键裁决,认定当时实施“毒丸”的董事会为“冒牌董事会”,并宣布该计划无效。

然而,在赛富、维梧等资本方眼中,李嘉强则是“破坏者”。2025年4月,维梧资本公开指控强新资本控制的新董事会采取了一系列单方谋利、巩固控制、剥夺长期投资者权利的行为,包括暗示撤销维梧等持有约16%的普通股、试图任命关联人士进入董事会等。维梧资本已在美国、安提瓜等多地法院对强新资本及董事会提起诉讼,指其严重违反诚信义务及证券法,并称正是强新资本的诉讼导致了2019年的股票停牌。

89亿美元分红:导火索与焦点战
巨额分红计划,成为点燃当前战火的最新导火索。2025年3月,小股东恒润投资公开质疑:科兴坐拥超百亿美元净现金,为何长期不给股东分红?

随后,李嘉强阵营掌控的董事会迅速行动:

  1. 2025年4月:宣布派发每股55美元的特别现金股息(总额39.52亿美元)。

  2. 2025年6月:宣布计划派发每股19美元的第二轮特别现金股息。

  3. 公布新股息政策,预计未来可支付每股20至50美元的第三轮特别现金股息。
    若三轮股息全额支付,每股最高可分得124美元,总额将高达89.11亿美元。

接近李嘉强方面的知情人士对此进行了解读:科兴中维(科兴生物控股的运营实体,新冠疫苗主力)在2021-2024年间已对其股东(包括科兴生物)进行了一级分红。但问题在于,与科兴中维董事会高度重合的科兴生物“前董事会”(尹卫东阵营主导)却未将这笔资金作为股息分配给科兴生物的广大股东。现任董事会(李嘉强阵营)认为:

  • 第一轮55美元/股:是对前董事会时期(2021-2024上半年)分红政策失衡的“补偿性”分红。

  • 第二轮19美元/股:对应2024下半年科兴中维的分红。

  • 第三轮(20-50美元/股):仅是基于新政策对未来盈余现金可能分红的理论预估。

目前,各方对“应该分红”本身并无根本异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如何分”——核心是维梧资本等股东方的持股比例认定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分到多少钱,成为当前法律攻防战的关键战场。

现状与未来:重启上市与治理迷雾
一边是股东间激烈的法律与权力缠斗,另一边是科兴公司日常运营的持续。新冠疫苗的辉煌渐褪,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至关重要。公司官网信息显示,其正积极推进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水痘疫苗、流感疫苗等产品的研发与上市。

接近李嘉强方面的知情人士透露,李嘉强本人对疫苗行业前景持乐观态度,强调“真正的技术创新”是行业未来。更为积极的信号是,李嘉强董事会已于7月15日向纳斯达克提交了合规整改报告和相关信披文件,据称进展顺利。同时,董事会已委任投行,积极探索未来在香港上市的可能性,这被视为摆脱长期停牌困境、寻求价值重估的重要一步。

而在7月10日宣布阎焱当选董事会主席的新闻稿中,阎焱代表赛富阵营表达了愿景:“新一届董事会全面代表全体股东利益,我们承诺将重建市场信任、提升公司治理透明度,并持续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这番表态掷地有声,但面对分裂的股东群体、悬而未决的法律诉讼以及巨额分红的具体实施难题,新董事会能否真正弥合裂痕、带领科兴走出泥潭,仍是巨大的问号。市场密切关注着纳斯达克复牌进程的每一步,以及香港上市计划能否从蓝图变为现实。

编辑有话说:
科兴生物的89亿美元分红盛宴,映照出的是一家明星企业在资本意志与创始人情怀撕扯下的九年蹉跎。巨额现金本应是研发利剑与股东福音,却沦为控制权争夺的筹码与战场。潘爱华出局、厦门未名股权和解,标志着旧格局的瓦解,但尹卫东与李嘉强两大资本阵营的对峙,将内斗带入更复杂的深水区。双董事会的“合法性罗生门”、维梧资本的凌厉诉讼、分红方案的技术性死结,以及停牌六年重启上市的艰难跋涉,每一道关卡都在拷问公司治理的根基。科兴的困境,是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在资本狂潮与治理缺失中成长的典型阵痛。当“疫苗之王”的光环褪去,能否在股东博弈的废墟上建立起透明、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将决定它能否真正穿越周期,赢得市场的二次信任。这场百亿分红背后的权力游戏,结局远未到来。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