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旅行祛魅之旅,贵州版寻梦环游记走红年轻人

访客 2025-09-08 17:00:04 59476
第一批年轻人踏上旅行祛魅之旅,意外捧红了贵州版的《寻梦环游记》,他们通过旅行探索未知,寻找真实的自我,体验不一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贵州的美景和文化魅力深深吸引了他们,成为他们寻找梦想和回忆的地方,这段旅程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成长,他们的经历也引发了更多年轻人对旅行的热情和向往,推动了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

农历七月十五,贵州中元节在社交媒体上一举爆火。

这一夜,当无数贵州人聚集在一起,烧纸引发的点点火光逐渐联成一片,悼念亡人的啜泣与祈福起伏飘荡,国人被彻底震惊了。

因为这一场面与皮克斯影业的动画大片《寻梦环游记》里展现的墨西哥亡灵节几乎一模一样。

“中国也有自己的《寻梦环游记》”的话题迅速在社交媒体发酵,一批腿脚麻利的年轻人专门奔赴贵州,亲身体验一番只有在动画片里才能看到的震撼场面。

于是乎,今年贵州中元节就出现有趣的一幕。

旅行祛魅之旅,贵州版寻梦环游记走红年轻人

这边贵州本地人在烧纸祭奠,另一边无数从外地涌过来的年轻人在观望、打卡、拍照,甚至有些年轻人还跟随当地人一起祭拜,一时间引发舆论热议。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年年轻人开始对国内旅行产生非常严重祛魅情绪,他们一度绝望的在社交媒体上呐喊,国内难道就没有能够让自己产生深度共鸣的的地方、文化与体验吗?!

恰在这个时候,贵州中元节出现了。

旅行祛魅之旅,贵州版寻梦环游记走红年轻人

这样震撼的体验让年轻人重新燃起了去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第一批旅行祛魅的年轻人,捧红了贵州中元节版《寻梦环游记》。

而这也让更多人发现,中国从来不缺乏优质旅游内容,那些长久存在于我们身边却从未被重视的传统文化,现在是时候大放异彩了。

01

劲旅君首先想跟大家聊一个话题——旅行祛魅。

不知道大家是否会有这种感觉,工作忙了大半年,好不容易请个年假,想要去旅行的时候,却愕然发现自己对旅行产生严重的厌倦情绪。

仔细回想之前的几次旅行,是不是感觉其实都没怎么记住什么有趣的旅行片段?

大多数人对于旅行的记忆,就是不断地乘车坐飞机和住酒店。

好不容易到了一个在社交媒体上被夸得天花乱坠的景点,却发现风景的确还可以,但自己似乎没啥大触动。

然后秉持着“来都来了”的旅行信条,开始机械的在网红打卡机位拍照,或者与那些网红打卡装置合影,自此旅行变成“出片式旅游”,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来过而已。

一天车马劳顿之后,夜深人静之时,你躺在床上反思,这样的旅行到底有什么意义?

自己原本是希望借助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来给自己麻木与疲惫的人生一些刺激或者触动,结果却是大失所望,对于旅行的祛魅情绪肆意疯涨。

“旅行祛魅”情绪本质上是旅游业供需错配矛盾极具加深的一种外在表现。

在经济下行周期,旅行是年轻人释放心理压力、寻求自我认同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当下旅游业供给侧却无法提供承接年轻人这一需求的内容与产品。

这一点从旅游供给侧糟糕的表现就不难得知。千篇一律的造假仿古古镇、遍地开花的同质化网红打卡点、审美疲劳的名山大川……今年张家界、桂林旅游、峨眉山等传统老牌景区客流量下滑、业绩暴跌也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这一供需矛盾愈发尖锐,年轻人对旅行祛魅的情绪就愈发严重。

不过老话说得好,凡事都是物极必反。

当传统旅游供给侧不再给力时,大众旺盛的需求总会从其他地方倒逼出一批更新鲜的供给。

贵州版《寻梦环游记》的爆火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02

贵州版《寻梦环游记》为什么会爆火?

社交媒体上有一个高赞回复是这样说的:

这不是电影,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思念。

《寻梦环游记》里有一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死亡不是一个人的终点,遗忘才是。”

每一个看到贵州中元节场面宏大的祭祀仪式的年轻人,其实内心深处都被勾起对那些正在被这个世界遗忘的亡逝亲人的无限回忆。

与今年贵州中元节同时爆火的,还有潮汕的一个旧有习俗“施孤”。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至七月十四之间,当地人会在路边举办一系列祭奠仪式,只不过祭奠的主角不是逝去的亲人,而是那些早已无人祭拜的亡魂。

这些亡魂没有姓名、没有墓碑、没有排位,甚至根本无人知晓。但是潮汕地区的人们却愿意为了这些早已被人遗忘的亡魂进行祭拜,希望他们也能在中元节享受到一丝人间温暖,这是人间大爱。

旅行祛魅之旅,贵州版寻梦环游记走红年轻人

无论是贵州中元节,还是潮汕的施孤,虽然形式上都是当地人对亡魂的祭拜,但之所以会引发无数人共鸣,本质上还是戳中了当下年轻人害怕孤独的精神软肋。

我们每个人都拼命在这个世界假装成熟的大人,只有在这个场景之下我们才能变成那个稚嫩的小孩,揭开伪装拼命发泄压抑已久的情绪嘶喊:

我们害怕独自一人、我们希望有人陪伴,我们不是无坚不摧,我们只是在强撑着苟活。

所有被年轻人捧火的爆款,无一例外都是他们“借题发挥”的产物,是他们压抑情绪的真实表达而已。

03

大家是否注意到,这两年国内小众在地文化开始陆续火爆出圈。

从潮汕英歌舞,到大凉山火把节;从泉州簪花围到蔚县打铁花。越来越多非遗类在地文化成为年轻人旅行的首选体验打卡内容。

而且越是小众,越是在地,反而越被年轻人追捧。

这说明中国旅游业正在从走马观花向深度体验跃迁升级,而在这一过程中则需要源源不断的新内容去填补新需求。

这一进程实际上早从2020年就开始,已经陆续迭代4轮:

2020年,年轻人疯狂追求旅行途中的“小众秘境”,由此捧红了东台吉乃尔湖、圣象天门、废弃的亚细亚号等一批新景点。

2022年,年轻人开始追求反向旅游、平替旅游和小城旅游,由此捧红了平替三亚的万宁、陵水、文昌;平替西双版纳的德宏、芒市和普洱等。

2023年,年轻人流行追求新玩法,从疫情期间的露营、飞盘,到疫情之后的浆板、漂流、徒步,再到今年暑期大肆流行的窝囊废旅游三件套(低速蹦极、缓慢漂流和电梯登山)。

2024年,年轻人则盯上非遗,潮汕英歌舞火极一时,泉州簪花围被捧出圈,大凉山火把节等一批小众在地文化节日被拉入大众视野。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被陆续淘汰,有些则持续进化,逐渐成为在年轻人熟悉且热销的旅游产品与体验。

要说今年最受年轻人喜欢且最成功的旅游产品与体验,非苏超莫属。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愿意千里奔赴江苏去看一场省级足球联赛,不是因为他们多热爱足球,也不是因为他们对散装江苏有多好奇,而是他们期待从苏超的狂热氛围中,去感受一个城市居民发自内心对自己城市的喜爱与支持。

这些年轻人希望从中汲取激励与鼓舞自己的精神力量。

04

贵州版《寻梦环游记》爆火也引发诸多争议。

有人认为,贵州本地人在中元节祭奠过世亲人原本是庄严肃穆的,大批猎奇年轻人的到来会破坏这种氛围,让原本的祭奠仪式泛娱乐化,这是对亡者的大不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劲旅君到认为大可不必上纲上线。

优质在地文化开发也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国内外的成熟案例。

以日本为例,今年中国人赴日旅行一大趋势就是深入小城市,探索当地在地文化。以今年最火爆的日本青森县为例,当地就有非常成熟的“睡魔祭”文化,原本是当地人为了驱赶夏日妨碍劳动的睡魔举办的仪式,如今并且演变成一年一度的青森睡魔祭花火大会。

在睡魔祭花火大会期间,当地会举办游街在内的各种各样体验活动,让更多外来的游客也能体验在地文化。

在劲旅君看来,保护在地文化最大的原则就是“不跑偏”,不为了迎合游客而改变,坚持让在地文化始终保持原本的面貌。

再以苏超为例,苏超爆火是因为其坚持“足球就是大众娱乐”的信条,让城市的普通居民在赛场上为自家城市奋力拼搏。

只要这一点始终不变,苏超就永远是大众喜欢的苏超。

因此,劲旅君倒是鼓励贵州可以趁机抓住“贵州版《寻梦环游记》”这个爆点,围绕当地祭奠文化打造相关体验,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尝试。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