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德弘资本接手七个月,为大润发注入强劲动力

访客 2025-09-27 16:01:29 14651
德弘资本接手大润发仅7个月,便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通过深度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德弘资本助力大润发焕发新生,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德弘资本给大润发下了“猛药”,旨在迅速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推动其快速发展,具体举措有待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斥资131亿港元从阿里手中买下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的股权后,过去7个月,德弘资本一直在变着法儿地努力盘活它,掀起了一场从上到下的变革。

01、重塑大润发

9月中旬,大润发营运长管明武在总部办公室被警方带走。

对此,大润发回应称,目前该案件正在调查阶段,一切以公安机关公布的信息和调查结果为准,并强调,公司一直秉持合法合规经营理念,对违法违规零容忍。

管明武在大润发干了20多年,从湖州店家电课长,一路跃升至统管几百家门店的营运负责人。

“德弘资本这次是动真格了。”知情人士王枫告诉《财经天下》,这段时间大润发内部发公告非常频繁,大家时刻都在盯着手机,生怕漏了通知。

大润发正在被重塑。王枫苦笑着说:“一个要签十几个人名字的工作单,以前可能要耗费两三天,现在两个小时就可以签完。”

背后的原因是,德弘资本接手大润发后,掀起了一场从上到下的变革。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辞任董事会主席,由德弘资本联合创始人兼CEO华裕能接任;同时,阿里巴巴方面委派的非执行董事秦跃红、韩鎏等也相继辞任,德弘资本提名的王冠男、梅梦雪等进入董事会。

多名知情人士告诉《财经天下》,跟随黄明端的大润发老人,有一些在大润发被转手之前,退休或拿着遣散费离开了;还有一些在德弘资本接手之后相继离开,如大润发集团杂货(快消品)商品部总经理吕国铭于上个月离开,其在大润发工作长达15年,是陪着黄明端开疆拓土的元老级人物之一,曾主导大润发与欧尚的联合同采工作。

在业务层面,大润发的区域架构也进行了精简整合,宣布裁撤华中大区,将原来的五大营运区调整为华东、华南、华北、东北四大区域。其中,湖北、江西等原属华中区的门店分别划入华东区管理,四川、重庆划归华南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则并入华北区。知情人士透露,这是降本增效的结果,一个部门没那么多人,自然会合并。

目前,德弘资本派驻的团队与大润发原有团队还处于磨合期。有大润发老人透露,德弘资本派过来的十几个人,挑出的一些问题让他们难以认同。

02、改好才能卖个好价钱

德弘资本进行的调整并非无的放矢。2024财年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巨亏16.68亿元,营收连续五年下滑。作为财务投资者,德弘资本擅长“买入-改造-溢价出售”模式,它得把大润发改造好才能卖个好价钱。

正因如此,德弘资本接手大润发后第一刀砍向成本:关停8家大卖场、精简区域架构、削减人力开支9.8亿元,最终2025财年盈利3.86亿元。

目前来看,这场价值131亿港元的资本局,复杂性远超过德弘资本的预期:进,需直面阿里遗留的供应链沉疴与行业性挑战;退,则意味着百亿投资打了水漂。

在接手大润发时,德弘资本曾表示“看好线下零售的长期价值”,但多名知情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大润发这个摊子比想象中难管,德弘资本投入的成本也太大了。

德弘资本主导这7个月以来,除了通过铁腕行动“止血”,大润发也在积极“造血”,聚焦有增长潜力的新业态,并优化供应链和商品力。在新业态层面,大润发明确发展中型社区超市“大润发Super”,以及仓储会员制超市“M会员店”。小型社区店“小润发”等盈利困难的业态则被放弃。

《财经天下》了解到,大润发的会员店大多由原有大卖场改造而来,依托自有物业,节省了选址和租金成本,并复制了山姆会员店的商品结构和运营模式。截至2025财年,大润发Super门店数为33家,同店销售增长5.9%;会员店门店数7家,会员费收入0.36亿元,同比增125%。新业态为大润发的营收带来了一定的助力。

不过,相比深耕多年的山姆和Costco,在品牌认知和规模上,大润发的会员店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供应链议价和商品独特性上不具备明显优势。更何况,新业态的扩张还需要持续资金投入,太费钱了,让德弘资本有些苦恼,为此,不得不变着法儿降本增效。

知情人士透露,德弘资本来大润发后强调节约成本,能不多花钱就绝不多花。不过,在能带来长期竞争和效率提升的核心领域,还是很大手笔,继续投入新业态、供应链、数字化等方面。

如在华东、华南,为了缩短生鲜配送半径、降低损耗率、提升物流效率,大润发建立了区域性分布式仓储中心。资深业内人士宋磊认为,通过打造成功的新业态和改善财务状况,能够提升公司的整体估值,为后续资本运作做准备。

业内人士认为,德弘资本如果想快速回笼资金,卖掉一些大润发门店就可以实现,其谋求的还是“放长线钓大鱼”。在宋磊看来,德弘资本这个白衣骑士不好当,因为在接手大润发之前,虽然他们主导过不少消费领域的投资,如蒙牛、海尔、圣农发展等,但并没有直接投资传统大型连锁超市的经历。

03、“超市之王”为何走到今天?

成立于1999年的大润发,曾是中国“超市之王”,巅峰期时母公司高鑫零售年营收超1000亿元,总市值超1000亿港元。但如今,营收只有700多亿元。被德弘资本接盘以来,高鑫零售股价一直在2港元左右徘徊,截至9月25日收盘,每股股价为1.86港元,总市值只有177.45亿港元。

大润发走到今天这一步,不仅仅是时代的问题,内部战略把控同样重要。赵鑫认为,无论是早期的黄明端还是后来的阿里系,他们都没有将重心放在产品上,离企业的初心越来越远。

赵鑫还在大润发任职时,并不常去自家超市买菜,更多的是去其他同行门店购买,“大润发门店环境不太友好,产品很多年基本没有变化。”赵鑫透露,阿里曾提议彻查供应链,整顿供应链也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被黄明端否定掉了。

一般来说,公司创始人更信任老班底,黄明端的顾虑无可厚非,他为人比较重感情。很多老臣跟着黄明端一起打天下,遍布公司各大关键系统,主要包括总部管理、各大营运区、采购以及供应链等核心板块,这些人是大润发早期的凝聚力来源,如果要动手,牵一发而动全身。

与融创的创始人孙宏斌挥泪斩马谡不同,黄明端始终未能痛下决心。但他也不想眼睁睁看着大润发就此没落,2024年3月,在大润发仍有话语权的黄明端,提拔曾在欧尚担任过高管的老将沈辉出任高鑫零售CEO,推行大润发回归零售本质改革,采取了收缩战线、天天低价、区域放权等战略。

尽管沈辉的改革让大润发短暂扭亏,2024财年中期盈利2.06亿元,却未能扭转营收下滑趋势。此时,大润发的大势已去:截至2024年3月31日的财年同店销售下滑6.6%,会员店付费用户只有14万,不足山姆的1%。最终阿里选择“割肉”,以131亿港元将大润发卖给德弘资本,较投资额账面亏超300亿港元。

阿里做不到的事,德弘资本为何能做到?多名知情人士透露,德弘资本接手大润发后,黄明端淡出权力核心,也因此,才得以动刀。“资本更多的是看报表。”在宋磊看来,德弘资本的基因就是财务投资,通过止血、重组、溢价退出。

时至今日,德弘资本还在全力拯救大润发。《财经天下》获悉,2025年9月18日,大润发开了一场全体高层会议,董事长华裕能在会上强调:回归经营本质。为此,大润发正进行战略调整,比如重点发展自有品牌,试图重塑产品力。但这剂猛药能否起效,答案尚未可知。毕竟,零售行业的大洗牌从未结束。

大润发的困境印证了一个残酷逻辑:企业掌舵者的基因,有时候决定企业边界。黄明端的温情与阿里的互联网打法,皆未能拯救这艘大船。而德弘资本的资本逻辑,目前来看,短期止住了血。但长期看,如何重建零售的灵魂,德弘资本任重而道远。正如黄明端那句感慨: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但真正输掉的,或许是在时代洪流中未能革新的自己。

(文中人物王枫、宋磊、赵鑫为化名)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