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杨振宁的家国情怀,从不愿对英国人行礼到接受香港学位的科学家之路

访客 2025-10-20 17:49:43 723
杨振宁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他早前不愿对英国人行礼,体现了对祖国的忠诚和坚定立场,随着香港回归,他接受了香港大学的荣誉学位,展示了他的开放态度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杨振宁的行为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开放视野和对学术交流的积极态度。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自1964年首次来港讲学起,这位科学家与香港结下了超过60年的深厚缘分。

1964年,杨振宁应香港中文大学之邀首次来港讲学。那年12月30日下午,他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作题为《近代高能物理学之认识》的公开演讲,可容纳千余人的音乐厅座无虚席。不少文员、职工甚至老年人也前来观看,尽管他们不一定完全听懂,但都希望亲眼见到这位为中国人争光的青年科学家。这次讲座成为香港科学传播史上的一个生动片段。那次访港对杨振宁而言,也是一次难得的团聚,他在香港与父母、弟妹久别重逢,增添了几分亲情的温馨。

自20世纪70年代起,杨振宁与香港中文大学的联系愈加紧密。1982年,他出任该校物理系荣誉讲座教授;1986年担任博文讲座教授;1993年,他与国际知名数学家丘成桐共同创立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并同任所长,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在香港的发展。1999年,杨振宁决定将包括诺贝尔奖奖章在内的珍贵文献、手稿、信札等赠予香港中文大学,校方为此设立“杨振宁学术资料馆”。

2006年至2009年,杨振宁虽年逾八旬,但仍坚持在香港中文大学授课。他与物理学家杨纲凯共同教授“20世纪理论物理的主旋律”课程,多次与学生座谈。听过他授课的师生回忆,杨振宁讲解清晰、逻辑严谨、语言简练,让人体会到科学的本真之美。

杨振宁在港中大任教后,学校多次希望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但他始终婉拒。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校监改由中国人担任,他才欣然接受这一荣誉。那一年,他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但仍亲临颁授典礼。

杨振宁的母亲喜欢香港冬天的气候,晚年常在港居住,杨振宁悉心照料,陪母亲在香港多地游览。友人熊秉明记得,杨振宁在母亲病榻前侍奉饮食,细心周到。1987年9月,杨振宁母亲在香港去世。5年后,杨振宁在一次演讲中播放了自己1987年春节陪母亲在香港仔拍摄的一张照片;他说:“这是母亲和我最后一次过春节……”他悲从中来、泣不成声。

杨振宁曾著文回忆父亲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家国情怀教育。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凌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杨振宁在现场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他在回忆父亲的文章中写道:“父亲如果能目睹这历史性的一刻,一定比我还要激动。”

2007年,香港中文大学为庆祝杨振宁85岁寿辰及获诺贝尔奖50周年,在校园内的邵逸夫夫人楼天台竖立了他的雕像。那是杨振宁亲自选定的位置,因为可以俯瞰学校毕业典礼的会场。杨振宁说,他希望自己永远看望着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看望着物理系。

如今,斯人已逝,精神长存。香港中文大学发表悼文,称学校师生对杨教授的去世感到十分哀伤;香港科学院也发文悼念称,杨振宁教授为科学与人类进步作出的不朽贡献,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