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顺丰市值两个月蒸发近四百亿,股东质押融资引发市场担忧

访客 2025-10-21 11:44:10 6271
顺丰控股近期两个月市值下跌,损失或达数百亿,引发市场关注,据推测,股东质押股份进行融资可能是导致股价下跌的原因之一,这一动向引发了市场对该公司的未来发展和股东行为的猜测,市场对顺丰的股价走势和未来发展持谨慎态度,需进一步观察其后续动态。

顺丰两月跌没400亿 股东质押融资引发市场猜测!2025年10月17日,顺丰控股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明德控股将4200万股股份质押融资,占公司总股本的0.83%,具体质押金额未披露。两个月前,顺丰曾推出“共同成长”持股计划,由董事长王卫提议明德控股无偿赠与2亿股股票,市值近百亿元,覆盖从高管到一线快递员的全员激励。

然而,这一计划并未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自激励计划披露以来,顺丰股价已累计下跌17%,市值蒸发约400亿元。股东再次质押股份融资,恰逢股价低位,市场开始猜测此举是否因流动性紧张或为减持做准备,投资者感到焦虑。

在资本市场看来,这场送股计划看似慷慨,但最终需要上市公司承担激励成本。虽然股票由王卫控制的明德控股无偿赠出,但按照会计准则,顺丰必须将其视作激励成本,在未来9年内逐年摊销至利润表。这意味着,尽管钱是老板出的,但利润减少却由公司承担,股价波动则由股东承受。

按披露时股价估算,2亿股虚拟激励单元总值接近百亿。媒体测算显示,这项激励计划未来累计摊销成本可能达84.7亿元,相当于每年利润要被切走近10亿。因此,当市场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份“送股福利”,而是一个“利润炸弹”后,情绪自然由感动转向谨慎,进而转向抛售。王卫原想送的是“成长红利”,市场看到的却是“估值折价”。

此外,顺丰的考核标准被认为过于宽松。公司层面只需在授予年度净利润同比增长为正;个人层面绩效评级为A或B即可获得全部或一半激励。这意味着只要公司不亏钱,员工不躺平,就能拿到虚拟股份。这种标准在高质量增长动辄要求“双指标”(营收+净利)的资本市场中被视为“放水”。过去三年顺丰净利润连年增长,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9.37%,意味着几乎没有挑战的考核就能达标。资本市场对此的反应是:这不是“激励”,而是“奖励惯性”。

结果,激励计划变成了“普发奖金”,激发不了狼性,反而引发了市场对利润水分和估值压力的担忧。顺丰2025年上半年营收1469亿元,同比增长9.26%;净利润57.38亿元,同比增长19.37%。乍一看,成绩亮眼。但细看数据,主要增长动力来自于二季度,尤其是“外卖大战”期间的同城配送业务。顺丰同城收入同比暴增43.1%,其中餐饮配送收入翻倍,非餐品类也普遍两位数增长。这说明顺丰当期利润的一大部分,是靠临时性市场环境推动的。

相比之下,作为公司支柱的“速运及大件”板块营收增长仅为8.21%,单票价格却下滑了12.2%,单位毛利下降。换句话说,主业在“拼命干”,但越干越低价,越忙越不赚钱。当同城配送红利退潮,主业又承压时,顺丰未来的利润质量和成长空间自然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就在10月17日,一纸股东质押公告再次搅动资本市场神经。明德控股质押了4200万股顺丰股份,占其持股的1.71%,用途为“融资”。表面看这只是常规的股东流动性安排,但在顺丰股价持续下跌、激励争议尚未平息的背景下,这一操作很容易被解读为——“老板是不是也有资金焦虑?”这无疑加剧了市场对顺丰未来预期的谨慎,甚至引发了对“是否会减持”的臆测。

一边送股激励员工,一边质押融资抽血股权,放在资本市场的望远镜下,这不就是“表里不一”吗?如果王卫真想提振信心,市场更希望看到的是公司出钱回购,而不是老板出股送人。回购是真金白银砸市场,会抬股价;送股虽看似慷慨,却通过股份支付反而“吃掉”公司利润——从二级市场的逻辑来说,这更像是“套现式激励”。

但问题在于,王卫不仅是控股股东,更是“顺丰文化”的缔造者。他送股是为了传递价值认同,真正想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命运”。这份情怀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资本市场不信情怀,只信报表。顺丰的“共同成长”计划是一份带有深厚企业文化色彩的激励方案,但资本市场不听故事,它只关心激励是否能创造价值、是否成本透明、是否考核合理。一份百亿激励,不能只靠“大方”赢得掌声,还需要靠“精算”赢得信任。王卫讲的是“共同成长”的故事,市场听到的却是“共同摊销”的现实。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