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秦始皇陵新发现揭示木材资源利用之谜

访客 2025-10-23 15:30:13 7521
秦始皇陵又有重大发现,关于木材资源的利用被揭示,通过对陵内木材的研究,专家揭示了秦朝在木材采伐、运输、保存和使用的全过程,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秦朝的了解,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秦朝的社会经济、工艺技术乃至军事组织都有重要意义,期待更多关于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更多历史的秘密。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合作,在国际著名考古研究期刊《Antiquity》上发表了一项新成果,首次系统揭示了秦始皇帝陵修建中的木材资源利用情况,为理解秦国资源动员、劳动力组织等问题提供了重要信息。

研究人员介绍,目前秦陵范围内的木质遗存集中在陪葬坑、陪葬墓内,其中被人为焚毁过的陪葬坑内保存的炭化遗存数量最多。此次研究对采集自兵马俑一、二号坑、百戏俑坑及石铠甲坑的657份炭化木质建筑构件样品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些样品均来自棚木、立柱、枋木、铺地木、边厢木等俑坑建筑构件。

研究表明,所调查陪葬坑中的木质建筑部件用材主要来自暗针叶树种冷杉属、云杉属和铁杉属,且均取自海拔较高的山区。距离秦陵最近的骊山不具备提供这些树种的条件。从直线距离来看,秦岭东段海拔较高的山峰可能是更便利的选择。然而,实际的木材调集还需考虑运输的便利性和成本等因素。现有证据尚不足以否定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即用于秦陵的木材为“蜀、荆地材”。

此外,暗针叶树种属于松科,即广义上的松木,而侧柏及柏属为柏木。《礼记·丧大记》中记载:“君松椁,大夫柏椁,士杂木椁。”因此,有观点认为使用柏木或松木可以反映等级差异。专家表示,目前尚未发现足够的证据说明使用柏木或松木能直接反映等级或其他象征性含义方面的差异。

随着修建工程的推进,所使用的主要针叶材树种的分布海拔逐渐增高,意味着这些木材可能采集自空间分布比较集中的山地森林。这暗示了陵园修建工程对所采伐山地植被的显著影响。

此次研究是秦陵木质建筑结构遗存的首次系统性研究,涵盖了目前可以直接开展取样调查的所有已发掘陪葬坑。不仅进一步细化了此前小样本量分析工作对秦陵木材利用的认识,还揭示了同一陪葬坑不同建筑部件之间及不同陪葬坑之间选材规律的异同,为探讨秦陵修建中的木材资源采集策略和选材影响因素提供了证据。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