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浙西南新发现近700处遗址,填补先秦考古空白区域研究新篇章

访客 2025-10-27 11:16:41 4148
浙西南新发现近700处遗址,这些发现填补了先秦考古的空白,展现了该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遗址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见证,也为研究古代人类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这些新发现的遗址,将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浙西南地区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10月26日下午,浙西南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在丽水市云和县举行。此前一天,近200位考古学者和专家齐聚云和县,参加了“浙西南、闽北、赣东先秦考古学术研讨会”。

浙西南山地丘陵区域是浙闽赣三省文化交融的关键枢纽。以往对该区域早期历史的了解仅限于好川文化的几个遗址,整个先秦时期的聚落分布、社会结构、文化谱系等研究存在明显短板。2021年以来,在浙江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市县开展“全区域、全时段”的区域系统调查,新发现先秦时期遗址近700处,包括5处跨湖桥时期的遗址、2处崧泽时期的遗址、300余处好川时期的遗址、600余处夏商时期的遗址和200余处西周时期的遗址。同时发掘了云和黄山上、显圣湾、独山,庆元小熊山和莲都岚山头等遗址,初步构建了浙西南地区从距今8000年至2000年的先秦时期的文化序列,填补了该区域先秦考古的诸多空白。

好川文化时期聚落考古和社会组织形态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新石器晚期的代表性文化为好川文化,年代约距今5000-4000年,广泛分布于浙南、闽北、赣东地区,尤其在瓯江流域分布密集。近年来浙西南的区域系统调查和考古发掘中,发现了300多处好川文化的遗址,揭示出云和显圣湾、庆元小熊山遗址等区域中心聚落。显圣湾遗址发现的大型墓葬随葬品数量众多、种类丰富,是好川文化社会高度分化的重要例证,为解析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鲜活样本,该区域在好川文化时期已形成与浙北平原迥异的山地文明模式。

跨湖桥文化的分布范围与内涵实现大幅拓展。云和黄山上遗址发现的跨湖桥文化时期遗存将该文化的分布范围向浙西南腹地进一步延伸,大大拓展了跨湖桥文化的内涵,为完善浙西南区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提供了极大的启发。

百越文化源头探索获得重大进展。云和黄山上、独山和莲都岚山头等遗址发现的从肩头弄文化到中原西周时期的遗存,展现了浙西南、闽北、赣东山地丘陵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的独特性,是南方百越地区考古的重要线索。从云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考古研究成果来看,该地区是浙闽赣文化圈的传播枢纽,是浙西南闽北赣东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也是探索越文化源头的重要区域。

田野考古方法的创新。浙西南地形复杂,植被茂密,聚落分布独特,遗存保存不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根据云和县文保部门提供的线索,在云和县开启了区域系统调查,并扩展到整个丽水市域,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山地遗址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经验。

浙西南与闽北、赣东地理位置接近,遗址分布规律相似,文化交流密切,属同一文化圈。此次会议积极谋划浙闽赣交界区域考古中国等国家级课题,相信未来通过更多发掘成果和跨学科研究,将揭开更多文明奥秘,为阐释中国史前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贡献浙闽赣力量。

“十四五”期间,浙西南先秦考古取得重大收获。“十五五”期间,浙江省文物局将继续推进浙西南地区考古工作,重点聚焦夏商时期区域文明研究,持续开展区域系统调查,建立地下文物资源库,并强化考古资料整理,促进考古成果转化。此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总结了一套适用于山地遗址的田野考古经验,包括政府支持、人才队伍、资金配套和前置考古等方面的措施。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