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为何与世界工厂无缘?三大问题难以逾越!

印度为何与世界工厂无缘。
印度拥有与中国相当的人口,与西方的关系更好,有英国留下的工业基础,为何最终成为“世界工厂”的是中国,而不是印度?
为什么印度成为不了世界工厂?三大问题难以逾越!
目前为止,有四个国家,被公认当过“世界工厂”——英国、美国、日本和中国。而世界工厂的三个要素,印度都不具备:人口、工业体系,基础设施。
原因很复杂,与中国相比,印度的劣势非常多。
印度人口素质不高。
首先就是印度的人口素质低于中国,中国经过扫盲和普及义务教育之后,目前成年人口的识字率已经达到97%,而印度目前只有74%,也就是印度有2.7亿文盲,占全球文盲总数的40%。
▲中国、印度1981-2021年成年人识字率对比,中国一直高于印度。
中国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10.9年,印度是6.5年。
中国人口营养不良率低于3%,而印度却高达16.3%,也就是2.3亿人,这么多人连饭都吃不饱,自然成不了优质劳动力。
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
印度北穷南富,而人口却集中在北部。印度人口最集中的恒河流域深居内陆,非常贫穷。
北方邦人口接近2.4亿,旁边的比哈尔邦还有1.24亿人,南边的中央邦人口接近9000万,贾坎德邦人口接近4000万,这4个邦都是印度贫困落后的地区,人口之和占印度总人口的37%。
按印度的国家贫困线来算,北方邦贫困人口7000万,比哈尔邦4200万,中央邦2700万,贾坎德邦1400万,贫困人口之和占印度总贫困人口的52%。
而印度较富裕的邦多位于南部,比如果阿邦、喀拉拉邦、泰米尔纳德邦、马哈拉施特拉邦。
也就是印度北部内陆贫穷,人口却多,南部沿海邦较为富裕,人口却少于北部。这样就会造成大量人口无法转化成工业劳动力。中国的东部和南部沿海,既是人口密集地区,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可以充分就业。
那么,北印度的穷人为何不去南印度打工呢?因为印度的地域割裂非常严重,甚至还没有实现“书同文”,北印度的人去了南印度,连语言都不通。
印度南北割裂。
“印度”在历史上一直是个地区名词,1947年之后才成为国家名词,印度这片土地从古至今从未真正统一过。
就拿语言来说,印度作为母语使用的语言接近2000种,是语言,不是方言,如果算上方言,那就有上万种了。其中使用人数上百万的语言就有30种,使用人数上万的语言多达122种。
印度第一大语言是印地语,使用人数约5.3亿人,占印度总人口的40%,主要分布在北印度的印地族聚集区。第二大语言是英语,使用人数约2亿,其中8300万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4600万人作为第三语言。
使用人数超过5000万的语言还有孟加拉语、马拉地语、泰卢固语、泰米尔语、古吉拉特语、乌尔都语、埃纳德语。
印度是联邦制国家,各邦可以规定自己的邦官方语言。
印度的国家官方语言是印地语和英语,但印度中南部、东北部各邦以及西北的旁遮普邦都没有将印地语作为邦官方语言。印度的沿海邦,基本都没将印地语作为官方语言,比如泰米尔纳德邦是泰米尔语,安得拉邦是泰卢固语,西孟加拉邦是孟加拉语。
也就是说,印度没有“普通话”。
北印度人和南印度人碰面,通常用英语交流,如果不会英语,那就无法交流了。这样极大的限制了人口流动。
我国天南地北都通行汉语和汉字,黑龙江漠河的人和海南三沙的人可以用普通话无障碍交流,哪怕两地相隔5000公里。而印度中央邦的人跑到泰米尔纳德邦,估计就听不懂当地的语言了,哪怕两地只相隔1000公里。甚至有些印度人无法听懂隔壁邦的语言。
虽然印度无法成为世界工厂,不过印度也并非一无是处,依靠精英教育,印度依然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活跃在美国硅谷等地的印度裔高管就是这种精英教育塑造的结果。当然这部分人在印度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占比极少!
现如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替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因为我国的制造业十分发达,无论是简单制造业还是精密仪器制造,综合实力都很强大,目前无人可以撼动,更无人可以超越和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