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zqbcyol

光明乳业高管涨薪背后:业绩下滑谁来买单?

zqbcyol 2025-07-29 10:50:18 16
光明乳业高管薪酬上涨之际,公司业绩却出现下滑,这一反差引发质疑,究竟谁来为业绩不佳买单?这一问题引发社会关注和讨论,关于企业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联,以及在公司业绩不佳时高管的职责和承担的问题成为焦点。

光明乳业(600597.SH)的故事,是一场关于战略失误、市场竞争与内部管理失效的深刻反思。这家曾被视为中国乳业“三巨头”之一的企业,如今却因营收下滑、利润萎缩和资产依赖而陷入困境。从昔日的辉煌到今日的挣扎,光明乳业的跌落轨迹不仅折射出乳业行业的激烈竞争,也暴露了企业在关键节点上的战略选择偏差。

光明乳业高管涨薪背后:业绩下滑谁来买单?

从辉煌到掉队:错失常温奶风口

2002年,光明乳业以“国内乳业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姿态登陆上交所,彼时其地位远超蒙牛和伊利。然而,上市仅两年后,光明乳业就被伊利和蒙牛反超,并逐渐被甩开差距。到2011年,伊利和蒙牛的营收已突破300亿元,而光明乳业才刚刚迈入百亿门槛。

造成这一局面的关键,在于光明乳业在2003年前后的战略选择失误。当时,常温奶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蒙牛和伊利抓住机遇,通过大规模推广常温奶产品迅速扩张市场份额。而光明乳业却选择坚守低温奶领域,对常温奶浅尝辄止。低温奶虽然理论上能更好保留牛奶的营养成分和口感,但其高昂的冷链运输成本限制了全国化扩张,使光明乳业长期困守华东市场,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此外,低温奶的高成本直接压缩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数据显示,近四年光明乳业的销售毛利率徘徊在18%-19%,远低于行业均值30%。相比之下,蒙牛和伊利的毛利率常年维持在30%以上,去年蒙牛的毛利率更是接近40%。这种盈利劣势让光明乳业在市场竞争中愈发被动。

海外并购失利:新莱特成沉重负担

如果说低温奶战略是光明乳业的第一个重大失误,那么2010年的海外并购则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困境。当年,光明乳业斥资8200万新西兰元(约4.21亿元人民币)收购新西兰乳企新莱特51%的股权,意图完善全球供应链并寻求高附加值乳粉的增长点。然而,十年过去,新莱特非但没有成为新增长点,反而成为一个巨大的财务黑洞。

近年来,新莱特深陷亏损泥潭。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4年,新莱特的净利润分别为-0.4亿元、0.28亿元、-2.96亿元和-4.5亿元。为了帮助新莱特摆脱债务危机,光明乳业不得不持续输血。2024年,光明乳业向新莱特定向增发融资约1.85亿新西兰元,并提供了1.3亿新西兰元贷款。与此同时,企业还多次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累计金额超过5.41亿元,严重侵蚀了本就不多的利润空间。

新莱特的失败不仅拖累了光明乳业的整体业绩,也让企业背负了更大的财务压力。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光明乳业货币资金仅剩25.63亿元,而短期债务高达19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9.49亿元。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率降至37.89%,财务风险急剧上升。

靠卖地维稳:主业盈利能力堪忧

面对业绩萎靡,光明乳业不得不采取一系列非常规手段来修饰报表。2024年,公司通过出售上海市闵行区虹桥镇两处地块获得8.22亿元补偿款,其中4.11亿元已到账。这笔收入占了当年归母净利润的56.9%。扣除土地收益后,光明乳业的实际净利润仅为1.7亿元,比前一年暴跌近七成。

事实上,这并非光明乳业首次依靠资产处置维系业绩。早在2022年底,公司就曾折价出售天津今日健康乳业30%股权;2023年又通过浦东新区成山路土地收储获得4.25亿元补偿收益,其中3亿元计入当年净利润,使得净利润看似超额完成目标。然而,一旦剔除这些非经常性损益,光明乳业的真实盈利能力便显得捉襟见肘。

自救举措乏力:新品与营销难挽颓势

为了扭转颓势,光明乳业近年来密集推出新品,试图通过创新重新赢得市场。2024年,公司共推出超40款新品,涵盖雪糕、烘焙甜品以及低温牛奶等多个品类。今年,光明乳业更是主推“光明优倍5.0超鲜牛乳”,号称业内首款采用纳滤浓缩与陶瓷微滤膜除菌工艺的高蛋白牛奶产品。

然而,这些努力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数据显示,2024年光明乳业液态奶销量下降7.58%,营收减少9.47%;其他乳制品虽销量有所增长,但营业成本增加更快,导致毛利率仅为8.27%。今年主打新品的表现同样平平,“光明优倍5.0”在天猫纯牛奶新品榜中仅位列第14名,尚未形成爆款效应。

与此同时,光明乳业在营销方面的投入也开始增加。2024年,公司广告宣传费同比增加12.38%,营销费用增长29.26%。然而,与竞争对手相比,光明乳业的营销力度仍然不足。例如,蒙牛和伊利每年分别投入230亿元和220亿元用于销售及经销费用,而光明乳业的销售费用仅为29.72亿元。此外,光明乳业的营销活动主要集中在上海地区,缺乏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难以匹配其全国化布局的目标。

管理层信任危机:高管涨薪引发争议

更令人不解的是,在企业经营困难、基层员工降薪的情况下,光明乳业的高管薪酬却逆势上涨。2024年,董事长黄黎明的年薪从159.3万元增至172.8万元,总经理贲敏的年薪从114.8万元飙升至164万元,监事会主席张宇桢的年薪也从72.56万元增至90万元。这种“苦员工,肥高管”的做法不仅寒了基层员工的心,也引发了外界对公司管理层能力与决策的质疑。

编辑有话说

光明乳业的现状提醒我们,企业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时,必须注重长期战略规划。从低温奶的战略失误到海外并购的惨败,再到过度依赖资产处置维稳业绩,光明乳业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教训。当下的乳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头部企业如伊利和蒙牛凭借强大的品牌力、渠道力和营销力不断巩固优势,而光明乳业若想重回巅峰,则需要从根本上调整战略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同时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光明乳业能否走出困境,仍需时间检验。但对于投资者而言,当前的光明乳业无疑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标的。如何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这是摆在光明乳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