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老人味源头,高温油摄入需适量,医生发出提醒
最近研究发现,“老人味”的罪魁祸首与高温油有关,医生提醒人们要少吃高温油,以避免产生老人味,研究表明,高温油会产生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对老年人的影响更为明显,人们应该注意饮食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摄入高温油,预防老人味的产生。
“老人味”的祸首被揪出 医生提醒 少吃高温油!有没有注意过,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身上总有一种特殊的气味?有人形容像陈旧衣柜,有人说像潮湿棉被。这股所谓的“老人味”背后其实有科学依据。
这种味道不是谁的错,而是身体随年龄增长自然产生的变化。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这种味道的真正源头,以及一种你可能天天在吃、55岁后最好少碰的东西。
很多人以为“老人味”是汗臭、霉味或口气,其实并不完全对。根据《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的一项研究,老年人体味的主要成分之一叫2-壬烯醛。这是一种不饱和醛类物质,具有类似纸板、油脂氧化后的味道。年轻人代谢快,这种物质不容易积累,但随着年纪增长,皮脂腺分泌结构改变、抗氧化能力下降,2-壬烯醛就会越积越多,即使天天洗澡也难以去除。
这味道主要来自皮肤油脂,尤其是面部、背部、腋下这些部位。人越老,皮脂腺会转为合成更多不饱和脂肪酸,这些脂肪酸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生成2-壬烯醛。再加上体内抗氧化酶水平下降,氧化反应加剧,使得2-壬烯醛的分泌显著增加。
研究发现,55岁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此后体内自由基水平显著升高,脂质过氧化反应更频繁,2-壬烯醛的分泌也明显增加。这不仅仅是气味问题,还涉及健康警报。2-壬烯醛具备细胞毒性,会加速皮肤老化、损伤表皮屏障功能。它的过度释放意味着体内慢性氧化和代谢紊乱已到一定程度,与老年慢性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脂肪肝密切相关。
那么,到底是谁在“助纣为虐”呢?医生提醒:55岁后最好少碰高温加热的植物油。植物油中含有大量亚油酸,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本身就易氧化。高温一炒,这些脂肪酸就变成氧化脂质和醛类毒素,其中不少就是2-壬烯醛的“前身”。长期摄入高温处理后的植物油会使肝脏脂质代谢异常,增加氧化应激水平,加速皮肤老化和体味变化。特别是反复炸制的油,简直是“老人味生产车间”。
很多人觉得炒菜必须“爆香”,锅冒烟才算“油热”。但当油温超过180℃,植物油中就会开始产生醛类致毒物质,不仅对皮肤有刺激性,对肺部也有伤害。而反复使用的油更是“毒上加毒”,含有2-壬烯醛及苯并芘、杂环胺等致癌物。
一位65岁的退休教师常年有股“体味”,家人以为是年纪大了自然如此。后来在营养门诊做了详细评估,发现他每日摄入油脂量超标且长期使用重复加热油。建议他改用冷榨油、控制油温、不再复炸,三个月后,家人明显感觉他“没那么有味了”,连皮肤都光滑些了。
除了油脂氧化,还有几个你可能忽略的“氧化帮凶”:熬夜导致内源性抗氧化物质减少;高糖饮食形成AGEs(糖化终产物),加速老化;缺乏蔬果中的维生素C、E、类胡萝卜素等抗氧化剂;长期压力促进脂质氧化。这些生活习惯像是推土机,把你往“氧化深渊”里推。
人老不是因为“坏了”,而是因为身体的“原材料”不够用了。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等都在悄悄减少,身体变“懒”,自由基变“狂”。这时候若再吃高温油、少吃蔬果,就像在失火的房子里点蜡烛,火上浇油。
关于“去除老人味”,靠香水、香皂只能遮掩,不能根治。关键是从源头减少2-壬烯醛的产生。建议这样吃:控制每日食用油在25克以内,炒菜油温不超过160℃,不重炸、不回锅,不用油炸代替一切“烹饪”。多吃富含抗氧化成分的食物,如黑豆、蓝莓、紫甘蓝、绿茶、沙棘、枸杞。适量补充辅酶Q10、维生素E、硫辛酸等营养素,但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日本研究者曾提出,“老人味”可能是进化过程中对疾病、衰老的“非语言信号”。现代社会不需要靠体味来识别“衰老”,反而成了困扰。从生活方式上“掐断”这股味道的源头,才是真正的现代健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