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硅谷AI投资繁荣背后的泡沫隐忧与资本狂欢的隐忧

访客 2025-10-18 11:47:59 3627
硅谷吸引万亿AI投资,表面繁荣下隐藏泡沫隐忧,资本狂欢背后,需警惕过度投资带来的风险,尽管AI技术发展迅速,但投资过热可能导致市场不稳定,投资者应理性看待AI产业的长期前景,避免盲目跟风。

近几周,OpenAI在“算力军备竞赛”中动作频频,与英伟达达成千亿级算力配置协议,同AMD敲定6吉瓦尖端算力卡部署计划,和甲骨文签署3000亿美元云计算服务合约,最近又与博通达成3500亿—5000亿美元定制芯片交易。这些合作使OpenAI的计划投入超过万亿美元,相当于一些中等国家一年的GDP总量。这种巨额资金流不仅推动了科技行业的估值狂欢,也引发了对泡沫风险的担忧。

业内专家表示,当前AI领域的投资热潮存在过度乐观倾向,部分项目估值已严重偏离实际价值。技术转化周期长、商业化路径不清晰等问题,让巨额投入面临回报不确定性。尤其当头部企业垄断核心算力资源后,中小创新主体的生存空间可能被进一步压缩,这种结构性矛盾或将影响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OpenAI与科技巨头的每一次合作都成为资本市场的“兴奋剂”。例如,上个月OpenAI宣布与甲骨文达成未来五年3000亿美元的云服务大单,甲骨文股价一日飙升36%,创下三十多年来的最大涨幅,市值一度超过9000亿美元。AMD因与OpenAI的合作股价攀升了35%,市值突破3500亿美元。英伟达在宣布向OpenAI投资至多1000亿美元后,股价创下年内第18次历史新高。近日,OpenAI与博通共同开发10GW的定制AI加速器,博通股价单日上涨9.88%,市值达到1.68万亿美元。

OpenAI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其CEO山姆·奥特曼表示,从电子元器件制造、物理设施搭建,到电力设备、芯片产能扩张,再到消费者需求和商业模式的支撑,所有环节必须同步启动。凭借与多家巨头的万亿级协议储备,OpenAI估值已飙升至5000亿美元,超越SpaceX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企业。市场的乐观预期完全依赖于对其未来算力变现的想象空间。

这场资本狂欢已从行业龙头蔓延至整个AI生态,导致估值体系全面失真。许多仅拥有基础AI算法、尚未实现商业化的初创公司,仅凭与OpenAI生态的微弱关联就能获得数十倍于营收的估值。Touring Capital联合创始人Samir Kumar直言,这种估值偏离让人回想起零利率时代的市场疯狂,早期AI项目的价值评估已完全脱离实际业绩支撑。更值得警惕的是,资本集中涌向基础模型和基础设施领域,而能创造实际收益的应用层却备受冷落,这种结构性失衡加剧了估值泡沫的脆弱性。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认为,这种被包装为“技术生态共建”的循环融资,本质上是一场高风险、高杠杆的资本共谋。这种深度绑定的“投资换订单”模式,构建了一个封闭的卡特尔式联盟,模糊了供应商和股东的界限。未来,新兴大型科技公司都可能要求供应商以股权补贴来换取订单,这将极大挤压供应商的利润,并扭曲正常的定价机制和市场秩序。

在这场近万亿美元的合作中,除了巨大的资金规模,其运作模式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质疑。以英伟达与OpenAI的合作为例,表面上看是一场互利共赢的合作,但实际上却存在着自我强化的估值叙事风险。类似的模式在其他公司的合作中也屡见不鲜。AMD与OpenAI的合作采用了“硬件+股权”的捆绑模式,一旦AMD的股价表现不佳,OpenAI的采购计划可能会受到影响,双方的合作也将面临挑战。

这些合作模式被部分业内人士质疑为“自我强化的估值叙事”,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期的“烧钱换增长”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当时的思科、北电和朗讯等电信设备巨头,通过巨额信贷或直接投资推高了营收和估值,最终导致一些设备制造商背负坏账,而初创公司纷纷破产。

当前的“投资换订单”与互联网泡沫的“烧钱换增长”在金融本质上是同构的。张孝荣认为,不同之处在于OpenAI、英伟达、甲骨文等构成三角联盟,几乎形成新的垄断,阻挠挑战者,挤压创业空间。这个三角联盟基础是三角债,异常脆弱。一旦OpenAI的技术迭代速度放缓、商业化收入不及预期,或者全球宏观经济转向,这个建立在庞大预期之上的资金链就可能断裂,引发连锁式的“雷曼时刻”。

高盛首席执行官David Solomon也表达了对当前形势与互联网泡沫存在相似之处的担忧,称AI基础设施的巨额投资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蓬勃发展,而另一些则可能走向失败的分化局面。

努曼陀罗商业战略咨询创始人霍虹屹认为,当前这一轮是“重资产+强供给约束”的增长:训练与推理需要真金白银的电力、机架、散热和芯片,交付不靠广告点击而靠可计量的算力时长与吞吐。只要交付是刚性的,订单是“到期要履约”的,资金闭环就不等同于“击鼓传花”。然而,风险在于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如果模型效率提升、芯片迭代、软件优化持续压低单位算力成本,价格下行速度若快过需求扩张,就会挤压回本;如果应用层没有足够多“愿意长期付费”的场景,设备利用率就会掉队,闭环就成了“套娃”。

英特尔前CEO帕特·基辛格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我们正处于AI泡沫中,整个系统投入了巨大的杠杆。实际上,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泡沫现象,山姆·奥特曼也是认同的。他认为,尽管背后确实存在实质性的进展,但人们的反应过于热烈。目前,投资者对人工智能技术过分热衷,但人工智能确实是长期以来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天使投资人郭涛认为,本轮AI基建以GPU/ASIC等硬科技为核心资产,具有明确物理损耗周期和技术迭代风险,不同于互联网泡沫期虚拟的流量资产。需求端由大模型训练推理的真实负载驱动,全球呈现主权国家、科技巨头、金融机构的多元竞争格局,需求刚性更强。虽存在“投资换订单”的资金闭环,但底层资产具备技术变现潜力。真正风险在于部分环节可能出现过度前置的财务腾挪,而非整体模式重蹈互联网泡沫覆辙。郭涛认为,当前AI行业估值包含30%—40%的“技术革命预期溢价”,这一溢价水平尚未达到全面泡沫化的程度,但需高度警惕二级市场对“算力军备竞赛”叙事的过度线性外推。

阅读
分享